世界热讯:魏少军再强调:中国要推动半导体产业实现再全球化
集微网消息,SEMICON China 2023于6月29日-7月1日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在开幕式中,中国半导体行协会设计分会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1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教授做了“再谈半导体产业的再全球化”的主题演讲。
在演讲开始,魏少军教授表示,“再谈”是因为不久前在集成电路高峰论坛中讲过半导体产业的再全球化,并解释,“在上次演讲后,网络对这一话题传出不同声音,引起热议。随后人民网对此做了肯定,议论的声音就少了很多。在我看来,对再全球化有热议也是个好的事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魏少军首先说明了目前半导体供应链被中断的情况。他以iPhone为例,表示组装过程跨越多个国家及地区,可以折射出一个全球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造就了半导体供应链的全球化。他表示,供应链全球化真正的内涵以及追求的目标是利润,因为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魏少军表示,供应链全球化这一过程已被中断。供应链被破坏,从刚开始的某些定向制裁,到后来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又叠加芯片短缺的恐慌,造成了业界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一定的怀疑。在这个过程中,把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已成为了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想法。比如会强迫一些企业到美国建厂,比如搞一些小圈子,建立“Chip4联盟”。都显示了政治意愿下,人为地破坏整个的全球供应链。
“半导体行业的打压一定会使全球化停滞,一定会使全球的供应链出现碎片化。”魏少军提到,“一些西方企业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大致差不多了,认为不可逆,全球化大概走到头了。”
而全球化被破坏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就面临严峻的挑战。魏少军称,中国产业模式比较典型,就是设计、制造、封测分离,首先中国真正碰到的大问题是产业模式的转型问题;其次,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规模还是很小的;在芯片制造方面,过去几年在年均复合增长率非常高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贡献是由外资在华企业提供的。
魏少军指出,中国目前代工产能严重不足。2021年的数据显示,12英寸每月只有近44万片的产能。从需求端来看,需要150万片的产能,这中间相差了100万片。
除了代工产能不足,中国半导体企业还创新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对62家在科创板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平均毛利率只有34.2%。魏少军认为,这说明我们的产品仍旧不够好,不能赢得很高的毛利空间。
从研发角度来看,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20.8%,比之前高了4个百分点。但如果只看总量,62家企业的研发总量仅29.1亿美元,换句话说,把这29亿美元集中起来做5nm的芯片,大概可以做10颗,这个研发投入远远不够。
面对以上种种严峻挑战,魏少军最后分享了推动半导体产业再全球化的三个要点。首先,中国应该拥有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良性竞争。虽然外国在排挤中国,并破坏半导体的全球化,但中国不能固步自封。其次,中国应该以我为主寻求发展,在实现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推动半导体产业实现再全球化。三是要生产中国市场急需的,但被西方禁令限制的高端芯片。通过以上这三个方向为半导体行业的再全球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演讲结尾,魏少军总结道:“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还是需要遵循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校对/刘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