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磷化工绿色、精细化发展 ——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纪实
【资料图】
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9年依托武汉工程大学组建。近年来,该中心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高新技术发展战略,面向磷产业重大技术需求,聚焦磷资源开发领域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同时立足湖北,辐射云贵川等磷资源和磷化工大省,突破一批制约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团队,为长江流域磷资源科学高效开发、磷产业高质量发展、磷污染控制与长江大保护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呆矿”变“金山” 磷矿山可“续航”60年
中心历经13年的发展,凝练出四个研究方向:磷矿安全开采与智能装备、中低品位胶磷矿分选富集、磷化工与磷基高端化学品、磷污染控制与园区生态修复。围绕四个方向,该中心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多项工程技术已经成功推广应用。
在磷矿安全开采与智能装备方向,开发了复杂深埋厚大磷矿分层充填开采及地压灾害监测控制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深井开采磷矿充填采矿法的重大突破。使得我国地下磷矿山回采率从74%提高到92%,该技术应用于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地下磷矿山开采,近5年累计多采出磷矿超700万吨,价值约21亿元,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在中低品位胶磷矿分选富集方向,开发了低品位难处理磷矿坑口光电与重介质抛尾及联合反浮选技术,突破了阳离子捕收剂泡沫多、选择性差等技术瓶颈,入选磷矿品位降至17%,巨量的高铝中低品位胶磷矿得以利用,为我国约50.6亿吨“呆矿”有效利用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有效“续航”我国磷矿资源服务年限60年。
中心历经13年建设,发展目标明确、特色优势突出、建设成效明显。王存文表示,多项突破性研究极大地支撑了该校“化工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工业安全科学与技术”成为四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矿化结合、环化结合和材化结合”等融合发展。
制定行业标准 成果应用遍及鄂云贵川
为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号召,该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沿江企业“关停并转”项目建设,提出了沿江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近5年共承担政府产业化项目37项,总经费4000余万元。与此同时,围绕“三磷问题”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该中心研发了磷石膏、磷尾矿和含磷废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展了磷化工园区及磷化工企业的发展规划与工程设计。此外,中心作为主要单位参与制定磷化工行业标准规范,编制了国内首部《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试行)》,先后向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26项,促成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磷石膏综合治理促进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还先后为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900余人次。
近5年,该中心围绕四个研究方向开展了技术攻关、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为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30余家著名企业开展长期的技术服务。中心积极推进磷化工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转移转化,研究成果在湖北和云贵川等产磷大省60余家企业得到了应用,5年新增销售额超15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磷化工行业的科技进步。
磷是湖北的特色和优势资源,磷化工行业是湖北省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磷资源开发目前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难题。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余军霞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汇集知名专家、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强化工程技术研发能力、支撑湖北现代化工与能源万亿产业集群,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磷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我国磷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