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说大时代里的爱情、团圆、家国情怀 音乐剧《恋曲》首演定档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碧水常围着青山转。”上世纪末的金曲《阿里山的姑娘》红遍海峡两岸,但现实中,大时代下的“姑娘”与“少年”却经年轻时的一别后,永远海天相隔。5月18日下午,大型原创音乐剧《恋曲》首演发布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剧目以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真实创作背景为原型,讲述七十余年前,留在台湾、未能返回大陆的飘摇个体对于爱情的守望,团圆的期待,以及时代中的家国情怀。剧目将于6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进行为期三天共五场的首轮演出。
5月18日,大型原创音乐剧《恋曲》首演发布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受访者供图
以爱情之名诉说团圆愿景,以文化之义讲述家国情怀
(资料图)
新京报记者在发布会现场获悉,音乐剧《恋曲》是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出品,甲丁文化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联合制作,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出任支持单位的剧目。剧目所展现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红极一时的金曲说起。
1984年,歌唱家奚秀兰女士将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带上春节联欢晚会,随即这首承载台湾高山族风情,风格独特歌曲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彼时距离这首歌曲正式创作完成已经过去了35年,这也是创作者与恋人失联的第35年。
少有人知的是,1949年,25岁的青年填词者邓禹平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是跟随电影《阿里山风云》摄制组初到台湾,并未到达过阿里山,作词部分是凭借回忆与恋人白玫在家乡山水嬉戏的场景为蓝本,一挥而就的。时局动荡,风云难测,大时代里,人的命运如浮萍般无法把握。因为历史原因,摄制组没能再返回大陆,邓禹平与恋人余生再未相见。
2001年出版的小说《世纪绝恋》,详细记述了邓禹平与白玫的悲情恋歌,其中还提到,1985年,弥留之际的邓禹平,听到了一生未嫁的白玫寄去的《高山青》录音,闻声如面,邓禹平仍是带着遗憾去世。不久后,白玫也在四川病逝。
剧目记录大时代下的爱情悲歌,也表达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盼团圆的世代心愿。受访者供图
发布会上,四川省绵阳市台办主任吴刚介绍,《恋曲》以邓禹平和白玫的爱情故事为原型,以爱情之名诉说团圆愿景,以文化之义讲述家国情怀,演绎了横跨海峡、忠贞不渝的爱恋悲歌,也表达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盼团圆的世代心愿。
平行蒙太奇 剧目在时光交汇中回望时代
据现场主创介绍,剧目运用先锋的艺术语汇与“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将邓禹平与白玫的坎坷身世与情感故事,同当下正在排演音乐剧《恋曲》并在剧中饰演邓禹平和白玫的男、女主角胡莱与方丹的情感羁绊融汇于同一舞台,借助其戏剧结构的特性,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在民国与现代两重时光的交汇中回望时代,在过去与现在两代人物的对话中与观众心灵互动。
剧目将邓禹平创作《高山青》这首歌曲的原委和过程,通过真实的故事,巧妙地还原于舞台,为剧中人物,也为观众自身构建了一次穿越时间的情感交流。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恋曲》将音乐样态定位为以重金属曲式托化民谣体曲风,以此构成全剧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音乐语言,从而更加贴合年轻人的观剧诉求。
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利用旋律性很强的音乐完成类似歌剧中宣叙调的情节铺陈,并通过咏叹实现剧中人物的情感抒发。由于是“戏中戏”结构,音乐通过对戏剧人物的塑造,将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特点,给予了清晰的定位,听来既有角色的辨识度、情境的年代感,又有全剧的完整与统一性。
青年演员首秀,感受大时代里的命运和波折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现有演员阵容将由实力派卡司、现象级艺人与在校新人联袂演出。阵容中还有来自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在校生,剧目导演金美花和朴美花介绍,演员是从校内近千人的演员选拔中脱颖而出,本次首演也将是他们的舞台首秀。
剧目演员阵容多为年轻面孔。受访者供图
两位导演告诉记者,在演员阵容上,“90后”“00后”的演员所占比重最大,对年纪轻的演员来说,演员个体与故事所发生的年代间有天然的鸿沟,“如何让年轻演员进一步理解角色、产生共鸣,这是我们曾经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的工作。”
导演们提到,每个时代造就的气质是很不一样的,当下时代里,科技的发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年轻人互相之间即便相隔万里仍然能够“天涯若比邻”,真正的“失去联络”似乎并不存在于这个时代里。“所以我们前期也以很多故事甚至是自己家庭的经历去讲述过去,年轻演员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时代中的家国情怀、融入角色。”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卢茜